宣妃:外曾祖父是清太祖,姑祖母是孝庄,活到乾隆二年高寿而终

  • 首页
  • 全球体育苹果版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全球体育苹果版 > 新闻动态 > 宣妃:外曾祖父是清太祖,姑祖母是孝庄,活到乾隆二年高寿而终
    宣妃:外曾祖父是清太祖,姑祖母是孝庄,活到乾隆二年高寿而终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    聊到康熙皇帝的那些后宫妃子们,除了那三位康熙爷自己给封号的正宫娘娘——就是孝诚仁皇后、孝懿仁皇后和孝昭仁皇后以外,咱们脑子里头最先蹦出来的,肯定是惠妃、宜妃、德妃、荣妃这四位妃子啦。

    惠妃啊,她就是康熙皇帝的大儿子胤褆的亲妈,也是康熙早些年特别喜欢的妃子。虽说她的封号只是妃,可地位可不低。她不光养过八阿哥胤禩,还好多次帮忙管后宫的事儿,所以在后宫里,大家都特别敬重她。

    德妃是雍正皇帝的亲妈,雍正后来把她封为孝恭仁皇后,跟康熙皇帝一起埋在景陵。在康熙那时候,她特别受宠,给康熙生了六个孩子,儿子女儿都有。除了荣妃,就她给康熙生的孩子最多了。从这点就能瞧出来,康熙是多么喜欢她。

    宜妃这个女子,一进宫就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,还没怀上孩子呢,就直接被提拔成了嫔。后来,她给康熙生了第五个儿子胤祺,地位又升了,被封为了妃。可以说,在康熙心里,她是最受宠爱的一个妃子。她还有个儿子,是皇九子胤禟,这个人呢,是雍正皇帝特别不喜欢的兄弟,最后还被关起来,死了。

    荣妃是康熙皇帝早期特别宠爱的一个妃子,她总共给康熙生了六个孩子。不过呢,这里面只有皇三子胤祉和固伦荣宪公主活到了成年。那个胤祉啊,因为掺和进了九子夺嫡的事情里,后来被雍正给关起来,最后死在了里面。而荣宪公主呢,她的结局就挺好的,不光一生平安顺遂,死后还穿着龙袍下葬了呢。

    这四位妃子不光是康熙皇帝特别喜欢的,她们在后宫里那可是地位杠杠的,从被封为妃子那会儿起,就一直稳稳当当的。而且啊,她们的儿子都卷进了那个九子夺皇位的大乱斗里。说起来也挺让人唏嘘的,宜妃娘娘最后是带着遗憾走的,她的三个儿子都在她之前没了,她走了好几年尸体都没能入土安葬。但其他那三位妃子呢,倒是都过得还算不错,有个好结果。

    说起来,康熙皇帝的后宫里,除了那四位出名的妃子,还有两位妃子也是挺重要的,不能小看:

    有个女子叫平妃,她是孝诚仁皇后的不同母亲的妹妹,也就是赫舍里·噶布喇的女儿,还是索尼的孙女儿。在孝诚仁皇后走了六年之后,她才进的宫,刚开始只是个格格。到了康熙二十三年,她被叫做妃子,但那时候还没办正式的封妃仪式。后来,康熙三十五年的时候,她生病去世了,康熙帝后来追认她为平妃。

    咱们这次要说的主角,是宣妃博尔济吉特氏,她是科尔沁的尊贵格格。因为有了宣妃和平妃,康熙的后宫里竟然好一阵子有六位妃子同时存在。懂清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,清朝后宫里妃子位置最多只能有四个。惠妃、宜妃、德妃、荣妃这四位,都是康熙后宫里的老资格了,也没什么过错,康熙当然不会把她们给撤了,好给别人腾出位置。

    这样一来,就有了六位妃子同时存在的情况,康熙能同意这样安排,显然说明平妃和宣妃在他心里很有分量。要说一下的是,这两位妃子可不是因为有了孩子才被提拔的,她们能当上妃嫔,全靠娘家的实力。平妃嘛,是孝诚仁皇后的亲妹妹,那当然得靠赫舍里家的地位;那宣妃呢,她靠的是啥背景呢?

    【01】

    宣妃博尔济吉特氏是在康熙皇帝在位的第十六年进了皇宫,她进宫的这个点挺有说道的。

    康熙皇帝的后宫里,不光有宣妃这位博尔济吉特家的妃子,其实还有个慧妃呢。只不过慧妃命短,早早就离世了,所以大家常把她给忘了。

    慧妃呢,她是孝庄文皇后那边一个远房亲戚,具体来说是孝庄文皇后堂叔额德的孙女。要是论起辈分来,慧妃其实算是康熙的表姑辈儿的。

    听说在康熙八年那会儿,根据宫里头的记录,有两位来自蒙古的漂亮姑娘进了宫,成了康熙皇帝的妃子。这两位姑娘,一个被封为了慧妃,另一个则在储秀宫住着,大家也叫她储秀宫格格。因为她们家世显赫,所以一进宫就得到了挺高的地位,直接就是福晋级别的待遇,地位可不低呢。

    在顺治和康熙皇帝早期的时候,后宫女人们的地位提升流程挺直接的:先从皇后开始,然后是皇贵妃,接着是妃子,再往下是福晋,大格格,小福晋,最后就是侍妾格格了。

    慧妃进宫才短短半年多,就在康熙九年的四月份离世了,真是可惜啊。

    慧妃走的时候年纪轻轻的,还没正式成为康熙的妃子呢。说白了,她那时候还没跟康熙同过房。就是因为满蒙要联姻,就先把她接进宫里养着,打算等时候到了再让她跟康熙圆房,然后封妃。

    虽然慧妃没能真正当上康熙的妃子,但康熙还是给了她慧妃的名号,让她葬在景陵妃园寝,这主要是看在她祖母和科尔沁蒙古的份上。

    说起来储秀宫的那位格格,她可不是后来成了宣妃的那位,实际上是康熙的一个庶妃,名叫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。换句话讲,这位格格不是科尔沁那边来的,而是来自蒙古的扎鲁特部。虽然这位格格寿命不短,但不知道啥原因,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,她被送回了蒙古老家。

    除了慧妃和住在储秀宫的格格,宫里还有位宣妃,她是蒙古来的妃子。

    宣妃是在慧妃离世,还有储秀宫的那些格格被送回老家蒙古之后,才被接进宫里来的。

    为啥康熙的后宫里非得有个博尔济吉特氏的妃子呢?

    懂点清朝历史的人都清楚,满人和蒙古人结亲是大清朝的一个重要策略。特别是在清朝刚开始那会儿,从努尔哈赤老头子的晚年算起,一直到顺治皇帝那会儿,满蒙两家结亲的事儿都特别关键。说白了,大清能打进关内,满蒙联姻这事儿还真起到了大作用。

    清太祖呢,他娶了两个老婆,都是科尔沁那边的博尔济吉特家族的人,而且这两位还是孝庄文皇后她叔祖爷的女儿。

    清太宗那时候,特别看重跟蒙古的联姻。他后宫里最有地位的五个妃子,全都是博尔济吉特家的。其中三个还是从科尔沁草原嫁过来的。皇后呢,是莽古思的女儿,叫哲哲。贵妃是哲哲的亲侄女,海兰珠。还有那个庄妃,她是海兰珠的亲妹妹。

    清世祖呢,他老妈是孝庄,因为这层关系,他娶的两任皇后都是科尔沁的公主。而且啊,不光皇后,他的悼妃、端顺妃、恭靖妃、淑惠妃这些妃子,也都是蒙古人,都姓博尔济吉特。

    到了康熙爷那会儿,满清入关已经好多年了,朝廷也站得稳稳的。虽然跟蒙古联姻还是国家的老规矩,但早就不像太宗爷和世祖爷那时候那么重要了。康熙爷自己心里也琢磨着,怎么能不被蒙古那些部落绑着走。所以从康熙爷开始,不光是康熙爷自己,就连他的儿子、孙子、侄子这些皇室里的孩子们,娶蒙古姑娘当妃子、正福晋、侧福晋啥的,是越来越少了。

    康熙为了跟蒙古各部保持好关系,有个挺直接的办法,那就是把自家的公主或者郡主嫁给蒙古那边。

    特别是康熙皇帝统治的晚期时候,这个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了。

    因此,宣妃很有可能是康熙因为受到他祖母孝庄太皇后的影响,才被选进宫里来的。

    说起来,宣妃进宫就是为了补上那个早早去世的慧妃的空缺。

    【02】

    宣妃的老爸是和硕达尔汉亲王和塔,和塔的老爸呢,是满珠习礼,他呀,是孝庄文皇后的亲弟弟。这么一来,宣妃就得管孝庄叫姑祖母了。还有啊,顺治帝的悼妃,那也是满珠习礼的女儿,按辈分来算,宣妃得管顺治帝悼妃叫一声姑姑。

    说起顺治皇帝的第二个皇后,孝惠章皇后,她是孝庄太后二哥察罕的外孙女。换句话说,宣妃跟康熙的亲妈,孝惠章皇后,是同一辈儿的。要是在蒙古,宣妃得管孝惠章皇后叫堂姐。可在清朝皇宫里,宣妃得管她叫嫡母。

    宣妃家里背景挺牛的,所以她一进宫,就直接享受到了嫔级别的待遇。

    宣妃身份尊贵,这可不是光靠她老爹,她祖母那也是大大的有功劳呢:

    宣妃的亲奶奶,其实就是清太宗皇太极认的闺女,和硕公主。这位公主呢,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正儿八经的第二个儿子代善的孙女,还是克勤郡王岳托的心头肉,他的闺女。

    宣妃的亲奶奶,她是清朝老祖宗努尔哈赤的大儿子褚英的第三个闺女,也就是多罗格格。

    换句话说,宣妃其实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女辈分的人,她是爱新觉罗家族和博尔济吉特家族结合的后代。

    但是看起来康熙对宣妃没啥特别的喜欢,因此宣妃这么多年都没怀上孩子。

    其实宣妃没能怀上孩子,是有其他原因的,说到底,康熙和宣妃是表亲嘛。

    不过,不管是什么原因,宣妃一直都没能生下皇子来提升自己的地位。

    在康熙二十六年那时候,皇上康熙决定,要让博尔济吉特氏成为他的妃子。但那会儿没有举办那种很正式的册封大典,所以大伙儿就都管博尔济吉特氏叫咸福宫的妃子。这可不是说康熙对博尔济吉特氏不上心,才不给她办正式册封仪式的。真实情况是,在清朝刚开始那会儿,大家其实都不太看重这个册封礼。

    尽管没有走正式的册封流程,可博尔济吉特氏还是能享受到和妃子一样的待遇,这事儿一点没受影响。

    博尔济吉特氏因为没生下儿子,所以康熙皇帝那些儿子们争皇位的事儿,她根本没掺和,就一直在后宫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。到了康熙五十七年那会儿,康熙皇帝发了话,正式把博尔济吉特氏封为了宣妃。

    博尔济吉特氏被封为妃子的那场大仪式,竟然拖了31年才真正举行。

    跟博尔济吉特氏一块被封赏的,还有以下这些人:

    戴佳氏升为了成妃,这全靠她生的儿子皇十二子胤祹。胤祹呢,是宫女苏麻喇姑一手拉扯大的。就是因为苏麻喇姑的教育,胤祹一直老老实实,从来没掺和过皇位争夺的事儿。就因为胤祹这么本分,康熙皇帝晚年特别看重他,给了他贝子的封号,还让他掌握了不少兵马。戴佳氏因为有这么个出色的儿子,被封妃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。

    王姑娘后来被封为了密嫔,她原本是汉军旗出身,老爸只是个知县,所以说家境并不显赫。但这王姑娘特别受康熙皇帝的喜欢,她为康熙生了三个儿子:十五阿哥胤禑、十六阿哥胤禄,还有十八阿哥胤祄。胤禑从小就很得康熙的心,八岁就跟着康熙到处巡游。胤禄这孩子从小就聪明,数学、音乐啥的都不在话下。可惜胤祄命短,才八岁就没了。王姑娘能当上嫔,一方面是因为儿子们争气,另一方面也是康熙真的宠她。

    陈姑娘后来成了勤嫔,她是浙江那边巡抚大人的闺女。康熙三十三年的时候,她进了宫,做了宫女,后来得到皇上的喜欢,生下了皇上的第十七个儿子胤礼。有了儿子以后,陈姑娘的身份也跟着提高了,就被封为了嫔。

    不论是成了妃子,还是做了密嫔、勤嫔,她们要不是因为皇上喜欢,要不就是因为生了皇子,所以才得到了正式的封号。但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女子,既没有得到皇上的宠爱,也没有生下皇子。可就算是这样,博尔济吉特氏的地位还是比戴佳氏这个妃子要高,她被册封为宣妃。为啥呢?就因为博尔济吉特氏出生高贵,家里背景强大。

    要是博尔济吉特氏刚进宫那会儿,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,那等到她真正成为宣妃的时候,都已经过了五十岁大关了。博尔济吉特氏啊,可以说是陪着康熙过了大半辈子。能拿到宣妃这个封号,也算是康熙给她的一个认可和奖赏了。

    “宣”这个词在满族人那会儿,就是表示很厉害、心胸开阔的意思。拿它来给博尔济吉特家族当个头衔,那简直是太贴切了。

    【03】

    在康熙帝在位的最后一年,他老人家过世了,然后雍正帝就接过了皇帝的位子,开始了他自己的统治。

    一般来说,新皇帝上位后,会给先皇的妃子们升升级。雍正呢,也是这么做的。比如说,胤礼的妈陈氏,就被升成了皇考勤妃;胤禄的妈王氏,也成了皇考密妃。不过,博尔济吉特氏这位妃子就比较倒霉了,雍正没给她升级,她还是原来的宣妃。

    到了雍正四年的时候,康熙的穆嫔陈氏过世了,然后雍正就让宣妃来照顾穆嫔所生的皇二十四子胤袐。

    胤袐是雍正皇帝家里最小的弟弟,他年纪比弘历还要小上整整五岁。雍正对他特别疼爱,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。博尔济吉特氏在宫里头经常觉得孤单,没啥依靠。能够负责照顾胤袐,也算是有了个寄托,这样一来,在后宫的日子就不会觉得太闷太无聊了。

    雍正之所以会让博尔济吉特氏来照顾胤袐,主要是因为他挺看重这位不是亲妈的母亲。

    在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,博尔济吉特氏身边有四个宫女一直伺候着她,她们每天都能分到半斤肉吃。

    乾隆元年之前的那一年,雍正皇帝离开了人世,接着乾隆就坐上了皇位。

    乾隆当上皇帝的第二年,也就是乾隆元年,八月份的第八天,博尔济吉特氏在宁寿宫里头去世了。到了九月份,她的遗体被安葬在了景陵的妃子墓地里。

    【结语】

    知道孝庄太后的人应该都清楚,孝庄在顺治皇帝当皇上那会儿,就想让博尔济吉特家的姑娘当皇后。所以顺治帝把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·孟古青给废掉后,立马就把博尔济吉特家的两个姑娘接进了宫里。其中,姐姐直接就当上了正宫皇后,而妹妹呢,也被封为了妃子。

    到了康熙这一代,孝庄心里还是琢磨着,想让个博尔济吉特家的姑娘当皇后。但这时候,孝庄的想法没顺治那时候那么强烈了。想想顺治爷,一辈子被情字折磨,还因为自己硬要塞给他博尔济吉特家的皇后,结果顺治爷心里头对博尔济吉特家的妃子那是一个劲儿地抵触。这么一来,顺治后宫里头的博尔济吉特氏妃子,愣是一个也没得到他的宠爱。

    孝庄不想让孙子再犯同样的错误,所以在这事儿上没给他使绊子。

    再说康熙朝刚开始那会儿,为了搞定鳌拜这个大麻烦,孝庄和康熙只能依靠赫舍里家,特别是那个辅政大臣的头儿索尼。于是呢,他们就让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当上了皇后,也就是孝诚仁皇后。后来孝诚仁皇后没了,又赶上三藩之乱,为了让那些满族的功臣们更拼命地打仗,孝庄和康熙就又把遏必隆的女儿,也是满勋贵族出身、辅政大臣之一的钮祜禄氏,给立为了新皇后,这就是孝昭仁皇后。

    这样一来,博尔济吉特家的姑娘们就更没啥机会当上皇后了。

    孝昭仁皇后走了以后,康熙最疼爱的表妹,也就是他舅舅佟佳氏家的闺女,就成了皇后。

    那时候的清朝,赫舍里家、钮祜禄家和佟佳家都是非常有势力的大家族,他们的影响力跟科尔沁蒙古差不多。而康熙皇帝呢,他对蒙古有自己的打算。所以,博尔济吉特家的女孩子能进到康熙的后宫当妃子,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待遇了。

    到了雍正皇帝那时候啊,整个后宫愣是一个博尔济吉特氏的姑娘都没有。